學術委員會

(排名不分先後)


傅申

  傅申先生1936年出生,1948年隨父母遷居台灣,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。1965年入臺北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,1968年攻讀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國藝術史專業,獲碩士博士學位。1975至1979年間在耶魯大學任副教授。1979年出任美國國立弗利爾美術館中國藝術部主任長達十四年,後又擔任台灣大學藝研所教授。傅申先生在中國書法、繪畫史以及書畫鑒定方面有造詣極深。

    重要論著:1973年與王妙蓮合著出版《鑒定研究》(Studies in Connoisseurship);1977年出版的《筆有千秋業》(Traces of the Brush)書法大展圖錄,是美國最早而迄今仍是最重要的中國書法展;1981年與日本學者古原宏伸合作編寫的《董其昌の書画》、《中國文人畫萃編石濤卷》;1983至85年更出版《歐美收藏中國書法名跡集》六冊。九十年代後,傅申教授於1991年出版的《血戰古人──張大千回顧展》(Challenging the Past: The Paintings of Chang Dai-chien),還於1998年為台北故宫展覽編寫圖錄《張大千的世界》。

    傅申教授參與過多次藝術史辯論,早年與前輩徐復觀先生辯論黃公望《富春山居圖》無用師卷與子明卷真偽問題,目前傅申先生的結論已是學術界的共識。1991年又撰文反駁高居翰(James Cahill)《董源溪岸圖》為張大千偽造的觀點。2004年與李郁周先生辯論《懷素自敘帖》問題,并出版《書法鑒定──兼懷素〈自叙帖〉臨床診斷》一書,大量討論了書法鑒定的方法論問題,可成為書法鑒定的教科書。在這些著名的過程中,傅教授强調了“有多少證據說多少話”的原則,以其缜密的邏輯思維與細致觀察見功夫。


白謙慎

 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際政治系後留校任教。1986赴美國羅格斯大學留學,1990年獲比較政治碩士後,至耶鲁大學攻讀藝術史博士,師從著名美術史家班宗華教授,1996年獲博士。1999—2000年為盖梯基金會博士後。1997年至今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,2004年獲終身教席。2002年春任哈佛大學藝術史系客座教授。

 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《傅山的世界:十七世纪中國書法的嬗變》,《傅山的交往和應酬 ——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》,《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——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》、《白謙慎書法論文選》,《吴大澂和他的拓工》。2004年在美獲著名的古根漢研究大獎,2011年獲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研究獎。

  自幼臨池,1982年獲首届全國大學生書法比賽一等獎。


范景中

  范景中,1951年生,天津人。1981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,導師盧鴻基先生。曾任《美術叢刊》、《新美術》主編。著有《附庸風雅與藝術欣賞》、《藏書銘印記》、《中華竹韻》,編有《柳如是集》(與周小英合纂),主編《美術史的形状》、《波普爾哲学著作集》、《貢布里希文集》(與楊思梁合作)。現任教於中國美術學院。


鄭培凱

  山東日照人,1949年隨父母赴台。自幼家教很嚴,從小就要看古書,因此打下深厚的中文基礎。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。在臺灣就讀外文系時,由於受到白先勇等學長的影響,一度熱衷於實驗劇場與現代詩。於1970年負笈美國,攻讀歷史,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。在美國留學期間,當時主要鑽研明代以後的歷史,比較東西方的文化交流,並曾圍繞這些主題寫了很多學術論著。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、耶魯大學、佩斯大學、臺灣大學、臺灣清華大學。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協辦中國文化中心(Chinese Civilization Centre),並擔任中心主任及教授(創辦至今)。同時兼任香港藝術發展局顧問、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顧問、香港民政事務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委員、香港民政事務局港臺文化合作委員會委員、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出版博物館文庫學術委員會顧問、香港嶺南大學通識教育諮詢委員會主席、浙江大學中國文化客座教授、逢甲大學特約講座教授等職。研究範疇包括中國文化意識史,涉及藝術思維、藝術創作、藝術欣賞、評論與文化思維的關係和文化美學等。文藝創作以現代詩及散文為主。現今主要負責的研究專案有:二十世紀昆曲傳承、陶瓷下西洋(12-17世紀)、茶與中國文化、經典翻譯與文化思維等。


張子寧

  張子寧,祖籍浙江寧波,生長於台北。幼喜書、畫、篆刻,曾研習近十年。輔仁大學中文系畢業後,即赴美研讀藝術史,獲美國堪薩斯大學 (The University of Kansas)碩、博士。曾任職於納爾遜美術館 (The Nelson-Atkins Museum of Art) ,協辦《董其昌的世紀》展;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(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) ,協辦《中華瑰寶》展。自1996年起,應聘赴美國首府華盛頓,在國立史密森博物學院 (Smithsonian Institution) 所屬佛利爾、沙可樂美術館 (Freer Gallery of Art and Arthur M. Sackler Gallery) ,擔任中國書畫主任。曾發表有關趙孟頫、王蒙、倪瓚、董其昌、龔賢、髡殘、八大山人、石濤、四王等論文多篇;主辦《揮灑古意﹕安思遠先生捐贈中國近代書法》、《追尋天倪﹕王方宇夫婦遺贈八大山人書畫》展並出版展覽圖錄。2005年受聘為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至今。2010年二月主持佛利爾美術館“宋元書畫網路資訊”上網;十月,應聘出任舊金山亞洲藝術館亞洲藝術研究所資深研究員,協辦2012年楊致遠先生收藏展《灋迹:觀遠山莊珍藏法書選》。2014年7月25日退休,仍居舊金山灣區。


方廣錩

  方廣錩(1948-  )男,原籍江蘇邗江。上海師範大學教授。哲學博士。

  1969年起在新疆沙灣縣烏拉烏蘇公社插隊。其後曾在新疆塔城地區師範學校、中國社科院‧北京大學南亞所、中國社科院亞太所、中國國家圖書館、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所工作。曾任國圖善本部副主任、宗教所佛教室主任、中國社科院哲學片學科評審委員;兼任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、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成員、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常務理事等。

  主要從事佛教學、佛教文獻學、敦煌學研究,並致力於敦煌遺書的整理與研究。有專著《佛教志》、《中國寫本大藏經研究》等20餘部;主編《藏外佛教文獻》等10餘種,發表論文200餘篇。


莫家良

  莫家良教授先後於香港大學獲文學士及哲學碩士學位,後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,主修中國藝術史。曾任教香港大學藝術學系,1989年起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任教至今,主講中國藝術史課程,包括書法史、繪畫史、藝術史學方法等。2002至2008年任研究院藝術學部主任,現為藝術系系主任及教授,並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博物館專家顧問。其研究範圍主要集中宋代以來書法及香港書法史。近年先後主持了兩項有關香港書法與《淳化閣帖》的研究計劃,除發表論文外,亦編著《書海觀瀾》(1998及2008)、《筆墨論辯》(2002)、《學道揚塵》(2003)、《合璧聯珠二》(2007)、《香港視覺藝術年鑑》(1999、2000、2003、2004、2005、2006)等書籍。


薛龍春

  薛龍春生於1971年10月,江蘇高郵人。蘇州大學文學學士,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,南京藝術學院文學博士。2006-2010年為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後。2008-2009獲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(ACLS) 所頒研究獎金、2013年獲江蘇省高校優秀教師海外修學計畫資助,先後在美國波士頓大學藝術史系訪學二年。現為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研究所教授,2006年入選江蘇省教育廳「青藍工程」學科帶頭人;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理事,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,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中國滄浪書社社員,全國七十年代書家藝委會委員。主要研究16-17世紀中國書法篆刻史,出版《張懷瓘書學著作考論》、《鄭簠研究》、《雅宜山色:王寵的人生與書法》及《王寵年譜》等。


丁小明

  丁小明,字慕光,別署小綠天樓、小雪堂。1971年生於江蘇東臺。2010年畢業於蘇州大學,獲文學博士學位。2010—2012於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從事博士後研究。現為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副研究員、碩士生導師。研究方向:1、中國古典文獻學  2、中國古代文學(明清)  3、羅振玉與近現代學術史。當下關注:1、東亞漢學寫本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2、思想史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與藝術的整合研究。主要工作有:一、《快雪堂日記》(古籍整理)、《蘀石齋詩文集》(古籍整理)、《近思錄補》(古籍整理)、《譚屑拾餘:晚清駐朝使臣致朝鮮大臣金昌熙叢札》(手迹整理) 二、主編:1、《嘉興文獻叢書》第一輯、第二輯  2、《纓鳴諸野:中國私家珍藏明清名賢手迹叢刊》第一輯  三、策劃展事:1、“同心傳古:羅振玉、王國維書法藝術展”  2、大夏光華:小綠天樓藏華東師範大學學人翰墨及校史文獻展 3、崛起之路:中國近現代對外交往文物展。